- Home
- About us
- News & resources
- Appreciating the art of seal carving
Appreciating the art of seal carving
Arts & Heritage
22 May 2015
Speech by Mr Sam Tan, Minister of State, Prime Minister's Office and Ministry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Youth, at the Opening of "Singapore-Malaysia Cross Cultural Exchange: A Post-Residency Seal Carving Exhibition" at 28 Temenggong Road
尊敬的Temenggong驻留艺术家荣誉顾问蔡琼莹大使
尊敬的Temenggong驻留艺术家董事部主席蔡明发教授
各位海内外的嘉宾们、朋友们、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晚上好!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今晚有机会来到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为这项新马跨文化交流 – 篆刻家驻留计划成果展览会主持开幕仪式。这个展览会除了呈献篆刻这门独特的中华艺术之外,更展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篆刻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成果。
今年是新加坡庆祝建国50周年的金禧年,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交的第五十个年头。新马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紧密合作,在文学,艺术和文化这几个领域也时常交流切磋。今天的展览会成功举办,就是两国在艺术领域上水乳交融的一个明证。
这次的展览主题是篆刻,请允许我班门弄斧,谈谈篆刻的由来和特色。篆刻可说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它的起源已不可考。有人说它起源于三代,也有传说是始于殷朝,众说纷纷,至今尚未有定论。根据遗物与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玺印,到了战国时代印章已普遍使用。它们最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的使用,便扩大到成为统治当权者权益的法物。
秦汉以后,经历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篆刻家的传承与发展,逐渐使篆刻成为一种独立的,可以作为单独欣赏的艺术。篆刻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的发展的进一步结合,更形成了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艺术形态,同书画相映成辉。
有唐以来,篆刻的流派纷繁,人才辈出。小弟虽然才疏学浅,但却情有独钟,对书法和篆刻颇有兴趣。我特别心仪的篆刻大家有清代的邓石如,吴熙载和赵之谦,和较为近代的篆刻家吴昌硕和齐白石。一年多前当我去上海公干时,趁着空档去参观了“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对他的石鼓文,书画和篆刻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吴昌硕的入室弟子王个簃曾用“强抱篆隶作狂草”来形容昌硕老人的书法特色和意境。昌硕老人的书法如此,治印也亦然。究竟这几位篆刻大家的艺术特色在那里呢?一般上大家都推崇邓石如的铁线银钩,吴熙载的飘逸劲健,赵之谦的雄伟奇丽和吴昌硕的醇雅古朴。这几位大师,在篆刻艺术上各放异彩,在他们的时代里把篆刻提升到顶峰的层次上。
印章除了可以刻上姓名之外,还可以刻上其他的诗词文字,这类印章也叫闲章,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例如清代邓石如刻的一方闲章“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看其印文,读其文字,马上让人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优美诗境里。吴熙载所刻的“晚学居士”,却表现出一个谦恭的心态。这方闲章的由来,是吴熙载曾经拜师于比他年轻小十岁的画家郑箕,向他学画十几年。所以吴熙载特别刻了此印,表示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和求知必须有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我曾经拜托本地的篆刻名家陈建坡先生刻了一方“半百半白”的闲章来自娱,表示年纪已过了半百(即五十岁)而头发也已经一半变成白色了。印章因为有了生动的内容,精妙的布局和鬼斧神工的刀法,已经能够登堂入室,被当作是单独的艺术形态来欣赏了。说到这里,小弟想斗胆的用“方寸空间,大千世界”八个字来形容篆刻艺术的精妙之处,相信这样的形容词也不为过。
今天的篆刻展呈现六位来自新马杰出篆刻家的作品。说到“六”这个数字,它在中华文化里占有吉祥的地位。前天在本地画家陈克湛先生的画室里,看到一幅于右任书法的木板刻字。上面刻着“六如”两个字,刚好配合了今天参展六位艺术家的人数。这让我不禁要用“六如篆艺汇狮城”这几个字来形容今天的盛会。今天在座的三位马来西亚篆刻家 - 张财先生、戴文标先生和陈信中先生自去年三月开始便在Temenggong 艺术村里担任驻留艺术家。而Temenggong 艺术村也同时邀请了三位本地篆刻家 –胡财和先生、苏宣石先生和邓列成先生,和三位马来西亚的同道进行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而他们的作品,就展现在今天这个篆刻展上。
在新加坡,许多艺术组织都致力于传统艺术的推广和发展。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国民有机会接触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推广传统文化与艺术是文化、社区及青年部的宗旨之一。今年三月我在国会财政预算案辩论时,就宣布了政府在下来五年内会拨出2500万元,来支持本地传统艺术的推广和发展。目的就是希望能协助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因为传统艺术除了给我们机会接触本身的历史,它也有超越种族、语言或文化的特殊能力。它能让我们更了解彼此,营造一个更和谐,更有包容性的社会。不过,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不能只靠政府来推动,全民的参与更是至关重要。因此,我希望今天的活动能引发催化作用,鼓励更多的人们对传统艺术文化産生兴趣,提高鉴赏能力,从而進一步学习提升和传承,让传统艺术文化在新加坡生生不息,成为我们的民族素奍和基因之一。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Temenggong艺术村热情的邀请我。谢谢大家这么支持今晚的这项活动。也祝我们的嘉宾,艺术家们有更好的艺术交流。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切顺心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