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us
- News & resources
- Building a culture of care in Singapore
Building a culture of care in Singapore
Charities
Resilience & Engagement
18 October 2019
Speech by Ms Grace Fu, Minister for Culture, Community and Youth, at the Singapore Charity Culture Seminar, at Swissotel The Stamford
赵锡盛医生,
新加坡慈善论坛筹备委员会,
各位尊敬的先生女士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受邀出席新加坡慈善文化论坛。
这场论坛反映我们对新加坡的现在和未来所持有的共同愿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单靠经济数字来衡量,国人的心灵建设,关怀互助的社会价值认同尤其重要。我们在回顾过去,感恩先辈为我们打造美好家园的同时,也要延续先辈们关怀、互助、奉献的美德,传承“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
回顾过去:关怀互助的精神对新加坡的发展至关重要
今年我国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之际,适时反思重大历史事件在塑造新加坡和国家认同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肯定多年来所建立的共同价值观。我们的先辈来自五湖四海,为了谋生,离乡背井来到南洋。开埠初期,各个籍贯的宗乡社区代表在华人社会里扮演重要角色,宗乡会馆帮助乡亲安顿落脚,照顾生病或无业的宗亲、主持婚嫁仪式和处理丧葬事宜,也为教育同乡子女开办学校。
携手走过抗日反殖和建国的艰辛历程,华社领袖与其他族群先辈同舟共济,跨越种族之间的矛盾差异,以共同的理念,建立多元种族的独立之邦。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的态度,塑造国家意识、增进认同。先辈们古道热肠,积极扶贫救困,充分体现博爱、互助、团结的精神。
我们现在许多家喻户晓的慈善团体,悠远流长,由早期热心公益的先贤发起,有如陈嘉庚先生和李光前先生。他们两位大力资助办校,前后捐出了大笔资源扶持华侨中学、南洋大学及多间学校学府。李光前先生的家族在1952年所发起的李氏基金,延续了李先生的慈善事业,近年也捐出1亿5000万元资助开办南大医学院,当中一半捐款用以资助贫困学生。
先贤们所展现的关怀互助精神,在我国建立自身国家意识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这种精神已成为我国的文化基因,也是“关爱新加坡行动”的推动力。政府鼓励国人将这种精神付诸行动,并在平日关心旁人,发挥各自的能力、通过多元的平台来帮助有需之人。
随着国家发展进步,如何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至关重要
开埠200年后,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眼前的挑战也有所不同。自建国以来,政府以多元种族和宗教的社会理念为本,提倡跨种族和宗教的社会服务。而政府所提供的各类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和住屋等,也有显著改善。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缩小、本土劳动力因生育率而偏低,有越多独居单身者。另外,科技正在改变我们买卖、吸取信息、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因此,社会服务领域必须寻求与时并进的服务方案。
很多慈善机构和社区团体都积极以动力和创意迎接这些挑战。新加坡乐龄义工组织(RSVP)就是其中的例子。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化人口、让年长者有机会参与充实有意义的活动,新加坡乐龄义工组织在2012年开展了乐龄志工运动,鼓励乐龄人士积极投入义工行列。这项运动不断扩大,现已包括每年一度的“全国乐龄义工月”。新加坡乐龄义工组织接下来还将通过“享有意义退休生活”计划向企业和员工伸出触角,鼓励更多即将退休的年长者加入义工的行列。
另一方面,各个基金会也逐步增广对多领域的贡献。在体育方面,林荣福先生大力支持本地年轻运动员。他在今年7月为新加坡奥林匹克基金会林荣福奖学金捐出1000万元,资助低收入家庭的运动员发展他们的体育事业。在文化历史方面,董氏控股捐赠了一批莱佛士的家书,以及莱佛士自己收藏的《爪哇历史》书籍给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为保留我国历史尽一份力。在维护妇女利益方面,则有曹氏基金为年长妇女主办理财公共教育活动,帮助妇女做好财务规划,以确保晚年无忧。
随着我们眼前挑战越来越复杂,大家有必要齐心协力,各尽所能,合力推动新加坡向前发展。只要我们多方(民间,企业,政府)携手合作,一定能落实更好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满足国人的需求。
在加强各民间和慈善团体间的协调,有几个团体组织发挥其功能。国家福利理事会(NCSS)和公益(Community Chest)金将扮演联系工作。它们负责确认地方的需求,提升社会福利机构的能力。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NVPC)则要为有意回馈社会的企业提供咨询,方便企业启动或扩展其回馈计划。另外,新加坡社会基金会(Singapore Community Foundation)则为善长仁翁提供咨询服务,协助他们成立基金,推展公益活动。为了把社会服务带到有需要的国人门前,政府正与社区组织合作,在多个市镇成立义工综合中心 (volunteer centre),由这些中心负责招募和分派义工,以便根据各市镇居民的需求,建立可持续又具有效的合作关系。
建立互助关怀社会,人人有责
为纪念开埠先辈,政府拨款2亿元设立开埠200周年纪念社区基金。国人从现在到2020年3月31日捐款给公益机构(IPC)时,政府将以一对一的方式提供资助,以鼓励国人延续先辈热心公益的精神,积极贡献社会。
除此以外,我们也正在修订企业与公益机构合作计划。这项由政府推出的计划旨在鼓励企业和商家让职员参与志愿工作,企业为志愿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以及职员的基本薪金将可获得250%的扣税优惠。
配合我国开埠200周年纪念,我们已完成100万个关怀社区的义举。国人以各种方式表达关怀,由基层发起的社区计划和慈善活动,种类多样化。所谓滴水成河,积少成多,众志成城,点滴善举也能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正能量,在社会上发挥影响力。
总结
最后,我要感谢以赵锡盛医生为首的筹委会和主办机构华族文化基金,还有联办机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筹办这次的论坛。筹委会也是《春来江水绿如蓝--新加坡200周年慈善回顾与展望》一书的编辑出版委员会。这本书预计年底出版。委员们抽出宝贵时间写作和参与,使此论坛成功举行。请大家给委员会热烈的掌声!
所谓“施比受更为有福”。呼吁各位以实际行动、关怀社会,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更有温情的家园。在此祝贺论坛圆满举行,与会者硕果累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