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us
- News & resources
- Launch of a new book on Chinese history, culture and medicine from a doctor's point of view
Launch of a new book on Chinese history, culture and medicine from a doctor's point of view
Community
20 January 2013
尊敬的何乃强医生及夫人
尊敬的国家图书馆代表高丽莲处长
尊敬的玲子传媒执行董事兼总编辑林得楠先生
尊敬的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总编辑林任君先生
晚报总编辑蔡深江先生
新明日报总编辑潘正镭先生
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先生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出席今天这一场的文化盛宴。今天的主厨是何乃强医生,他所烹煮的一道佳肴就是《医生读史笔记》。
据说何医生花了五年的时间写成这本书。去年十二月,他把这本书的草稿打印了给我。结果我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在工作之余抽空断断续续的读完这本大作,差一点把这草稿都翻烂了,实在罪过之至。既然何医生花了那么多心血精神去撰写此书,我也花了不少时间去阅读它,有时在三更半夜才能抽得二、三十分钟来翻阅几页,而我的“熊猫眼”也因此逐渐形成。故此,今天在此推介这本“医生读史笔记”不能草草了事。我准备花上相当长的时间来介绍此书。如果嘉宾们听到不耐烦时,请不要责怪何医生,那是因为我词不达意,口才不佳的缘故。
跟何医生一样,我也喜欢阅读史书,这是受到30多年前看到书法家吴湖帆的一幅对联“文以载道,史以载事”的启发。几年前翻阅“旧唐书—魏征列传”时,也深受唐太宗的一段话感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这是国人必须深为鉴的提醒,也是读史的重要性。唐太宗的这段话,何医生在《医生读史笔记》的序文(p.3),“从故事说起。。。。”也提到,并说明以人以史为镜的重要性。不过,正史的文言文言简意赅,又没有标点符号,有时确是难读得下去。正史偶尔也有些不太合常理的叙述。例如每当一个皇帝诞生时,便会有“紫气东来”、“瑞光满城”等形容词。撰写史书的史官是“朝廷命官”,为政治上“配合剧情”的需要,免不了要加了夸张渲染的描写,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也恰好证明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至理名言。
既然正史有时不是很可靠的,那么民间流传的一些野史偶尔也可作一个写照。反正,正史、野史兼读,总会收到“官民两道”的相辅相成之效。近代有不少学者文人重新诠释过去的历史哲学,例如由“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于丹教授写的《论语心得》,王濛写的《莊子论》,还有余中天等人所主持的“百家论坛”电视讲座系列。这些著作和讲座,让读者和观众能够从现代人的角度,平易近人的分析手法,去探讨深奥复杂的历史和哲学。这比只单一阅读枯燥乏味的正史容易得多了。
在读完《医生读史笔记》之后,觉得何医生以现代医学的专业角度去分析古代宫廷的人物与事件,确是一项别出心栽,结合历史、文化和医学的“三合一”之举。小弟才疏学浅能,不敢也无法对此书提出专业的看法。只能在这里分享一下读后感和想法。
我主观的读后感可以归列成以下六点:
文笔生动:
何医生虽然是专科医生,但对写作却并不过于严肃古板。相反的,何医生行文生动,叙述性强。虽然何医生退休不再从事医疗工作,不过从他在文学的造诣来看,不知当年他弃笔从医是否是正确的决定。这本《医生读史笔记》可说是迟来的春天。不过,这总比没来的春天好。何医生,还请您再接再厉啊!
何医生在描述华佗如何为曹操治病的片段(p. 42-54), 和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形容(p. 55-60), 兼用正史《三国志》和民间小说《三国演义》的记载和描述,和自己行医时用三国的故事来让病人忘记打针之痛的过程来交叉对比,写来内容丰富,用句精彩,读后令人口沫生津。所以当口渴时读此书,或许可收止渴之效。道德意识强烈:
何医生在行文之际,除了三句不离本行,写了与医学有关的知识之外,他的字里行间,总是不忘弘扬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例如在 p. 27-28就描述了清代几位名医如徐大椿、费伯雄、范文甫等人轻功名,淡名利的高操品行。文中更举了名医范文甫门外挂的对联“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来体现出他高尚的医德医风。何医生更以这段文字来总结这一个篇章的精神:“。。。。以为当上太医就可以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加官进禄,安享荣华富贵。那不应是一个医者应有的人生目标,是为人所不耻!这些高风亮节的医师,才是医业的楷模。”增广见闻:
何医生以专业的医药知识,从历史文献和其他记载中,对于著名中国历史人物的死因作出一些研究和判断,让读者多了一层新知识。例何医生认为秦始皇可能死于中暑。在这一篇名为“秦始皇中暑亡?”(p 73-79)的文章里,何医生还详细的描述了一些预防和急救中暑的描施,让读者读后可以明了如何应对中暑的方法。
另外,何医生也怀疑在1972年4月在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发掘出来的女尸患有糖尿病。这位在地下沉睡了2100年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夫人在何医生看来是浑身是病。何医生从中国的病理学家解剖这具女尸后的病理报告理得出一个看法,那就是辛追夫人生前是个长期糖尿病患者。欲知这个论点的详情,请参阅83-85页,这里不再赘述。
这本书对刘备长相的叙述也相当有趣(p 124)。何医生把《三国演义》的这描绘刘备长相的文字“生得身长7尺5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纪录于文,让人读后不禁莞尔,因为如果“三国演义”的描绘属实,那刘备和动物园的某些生物可能还有些亲戚关系。
博览群书:
何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还是书虫一名。在自序里他说道自己“广读群书”。其实何医生不仅广读群书,他还博览古书。我稍为做了一些记载,何医生为了撰写这本“医生读史笔记”,至少延引了30本古籍作为参考资料。
为了写一本书而大事涉略许多古书,何医生也确实是用心良苦。有趣的数字:
“医生读史笔记”虽然是一本写皇帝病因、死因的书,提出许多专业的西方医学观点。不过,书中却也提到不少有趣的数字。现在让我信手摘录其中一些数字与大家分享:
中国历朝总共出了559个帝王,其中397个是皇帝,162位是王。
唐朝:21 个皇帝;
宋朝:18个皇帝;
明朝:16个皇帝;
清朝:12个皇帝
自唐代以后,每个朝代的皇帝数目逐渐减少,令人有每况愈下的感觉。
另外,在众多帝王之中,平均寿命是38岁。许多皇帝无法享尽天年,不是早死、病死就是被毒死。故此何医生在书中(p 170-175)就感慨的写道“皇帝是高风险的行业。
满足好奇心: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稀罕的“动物”,平凡百姓一生都没有机会一睹真面目。因此,皇帝和紫禁城里的一切事物都笼罩在神秘的色彩中,皇帝的生老病死外人不得而知。现在通过何医生的这本书,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一些帝王的可能死因:例如前面说到秦始皇可能死于“中暑”;
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可能死于“糖尿病”;
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两人也可能死于“糖尿病”;
三国的刘邦备则可能死于“痢疾”;
清朝慈禧太后也可能死于“痢疾”;
宋太祖赵匡胤则可能死于“生蛇”(一种皮肤病);
清朝康熙皇帝则可能死于流行性感冒;
隋朝嘉庆帝死于高血压;
清朝光绪帝则死于砒霜中毒。一般传说是慈禧太后下的手。
总结
姑且不论这本书“医生读史笔记”最终的准确性如何,起码它是本地专门研究古代皇宫医疗事务和帝王病情和死因的第一本著作。这种创新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希望它能开创先河,鼓舞许多本地的写作人另起炉灶,寻找新鲜有趣的题材,写出精彩的作品,让本地的文坛放出光彩。有了这些佳作之后,就算必须挑灯夜读,看书看到长出“熊猫眼”也是值得的。
让我谨此恭祝贺何医生圆满成功的完成了一本佳作。希望他能够再接再厉,闲暇之余再写一些好的作品来丰富本地的文坛,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粮食。
最后,让我以清代篆刻和书法家邓石如的一付对联作为今天讲话的总结,这付对联如此写道:“幸有两眼明多交益友,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有了良师益友写出奇书,还要有闲暇时间去阅读才行。在此,再次感谢何医生这位益友的奇书,让小弟有个忙里偷闲的机会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