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us
- News & resources
- The history and importance of Huichun Calligraphy
The history and importance of Huichun Calligraphy
Arts & Heritage
25 January 2015
尊敬的新加坡书法协会会长,陈声桂教授
尊敬的新加坡书法中心董事主席,杨应群先生
尊敬的第32届全国书法大会执行主席何钰峰先生以及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文化产业部副总裁林焕章先生
各位嘉宾们、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中午好!
今天中午真的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出席这个盛事。“全国书法大会”举办了32届,早已成为本地书法界的一大盛事。我还记得以前这个活动是在人民协会总部的操场举办。我当时在人协就职,记得每次这个活动举办都吸引全国院校无数的学生及各族男女老少前来参加及观赏。那时,人协操场一片红彤彤,非常壮观、非常好看!
新春期间,很多人家都有张贴挥春的习俗。“挥春”,顾名思义,是迎接春的到来。挥春本来就是华人新年的重要民俗活动,大家把自己手写的春联或请朋友们用红纸写的字,张贴在自己的大门、门槛上或是挂在高楼大厦,以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所以在新年前,挥春既可娱己娱人,寓意更加深刻,因为它毕竟是我们华人传统的风俗习惯。
说到春联,就不能不说一下写春联的来源。相传掀起了写春联先河的始作俑者,是五代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孟昶皇帝在位的时候,喜欢叫他的下属拟定祈福迎祥的词句,挂在自己寝宫门外的两侧。有一年,孟昶不满意下臣所写的句子,便自己亲自写下了这对句子“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就是这幅对联,开创了千年以来张贴春联的习俗。孟昶的这幅对联,因为被写进了“宋史”,就变成有史以来的第一幅春联。
多年前看到一幅的句子,非常发人深省,如果大家不嫌弃我啰嗦,非常乐意的在此与大家分享。这是清朝顺治皇帝时代的一个科举“榜眼”陈方澎所写的。陈方澎幼年起就家境清寒,缺乏米粮。他的父母为了供他读书,时常举债过日。在这样的环境长大,陈方澎从小便饱尝人间的人情冷暖,也经历了世态炎凉的情况。在他还没考中进士之前,生活非常清苦,他经常在除夕的时候在自家门前贴上一幅自写的春联:
“人因爱富常离我,春不嫌贫又到家"
这幅春联意义奇特,上联写自己因家贫大家都离他们的家而去,就只有春天不嫌弃他家里贫寒,每一年都来到访。所以我想这样的一幅对联,我们读的时候会对人间的人情冷暖产生一些感受。所以希望如果我们也能做得到的话,也能带一点温暖给其他的人。
这30多年来,新加坡书法协会不遗余力的举办这个活动,不仅为本地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展现实力以及和同好们一起切磋,也弘扬和推广书法这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为了鼓励更多公众人士参加,书协从去年起,把这个年度盛会从“比赛”改为“大会”,即参加者可以在一个没有设立名次的会场,自由自在地挥写春联。所以,即使改了名称和格式,去年的反应依然热烈,吸引了近千人参加!据我所知,参加者的队伍更加广泛,有子孙三代同堂的、有夫妻同台的、甚至还有一个协会派了十几二十人同来参加!甚至连我国会同僚Dr Janil Puthucheary也陪同他的岳父来参加,给予这个活动支持。挥春大会也改在农历新年之前举行,让大家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同时也让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经过三十年漫长的岁月,挥春大赛成了春节的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也成了本地书坛的一个品牌。不少学生,从小学组参加到中学组、高中组,甚至公开组,他们的成长岁月,可说是伴随挥春长大的。这三十年来,全国挥春大赛也带动今日全国此起彼伏的挥春活动。这点,我得在此肯定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同人的努力和贡献。在新加坡这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活动,以引起人们对于传统节日及文化艺术更加重视;同时通过轻松的环境,让不同族群通过学习艺术了解到别人的文化和历史,因而促进种族和谐、打造一个更包容的社会!
对于能挥毫的朋友们,新春也是写幅春联自勉勉人的时候。今年,我准备写一幅春联来督促自己。这幅春联的句子是这样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顾宪成 先生所拟的春联。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办事,必须听尽民生,关心国事。也希望大家能够找到心仪的春联,春节时分,大笔一挥,贴在家门中,增添几许春节的气息。
今年的挥春大会再一次吸引各界人士踊跃参与。我希望书法协会会再接再厉,把挥春大会越办越好,再创高峰!
谢谢!
